您的位置:首页  > 舟山之窗

沉睡约6500年的遗址被“唤醒” 可能是已知舟山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

时间:2021-11-24 来源:舟山日报 作者:

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,在舟山本岛及金塘、岱山、泗礁等较大岛屿上,先后发现原始人类遗址几十处。十字路遗址、马岙古文化遗址群等这些考古发现,见证了舟山悠久的历史与文化。

今年9月中旬,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建调查队,在定海区白泉镇发现一片面积约7000平方米的遗址,距今约6500年,极有可能“刷新”舟山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时间。

昨天下午,记者来到白泉王家园小区附近考古勘探现场一探究竟。

■“一铲子铲下去都是碎陶片,真的挺兴奋”

1975年,当时的定海县白泉公社在十字路附近兴修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时,意外挖出了红烧土块、陶片及兽骨,由此发现了具有6000年左右历史的十字路遗址。
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就在距十字路遗址石碑仅一公里外,王家园小区旁的一片菜地下留存的人类活动遗址,已静静地沉睡了大约6500年悠悠岁月。

“在今年9月份开始的考古勘探中,考虑到文化遗址往往具有聚集性,我们选择了在曾经发现过人类遗址的白泉附近展开调查。”联合调查队队长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朱雪菲对记者说。

考古勘探有一种常用工具——探铲,俗称“洛阳铲”,通过探铲对土地进行打孔取样,根据土中是否含有红烧土或者草木灰等,来判断此处是否存有古文化遗存的痕迹。

朱雪菲介绍,在王家园小区附近这片空地勘探中,当探铲拔出时,队员们看到了土壤中包含碎陶片。陶片残渣陶质差,有的夹砂,有的夹炭,可大致判断出遗迹年代久远。

“一探铲下去,都是些碎陶片。换个地方再铲,还是有陶片,当时真的挺兴奋。”朱雪菲回想起当时的情景,笑着说。

根据现有的调查情况推测,这片史前遗址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。考虑到附近有不少居民建筑,这片遗址完整的规模或许不止于此。

■这里可能是迄今为止舟山最早人类活动遗址

用于考古勘探的解剖沟只有一米多深,由于前几天刚下过雨,再加之地下较为潮湿,坑内有不少积水。透过剖面,可以看出清晰的土地分层。

“最上面的浅色部分是宋代文化层。接下来那层是河姆渡晚期层,我们发现的陶片大多是这层的。最下面是河姆渡早期层,年代最久远。”朱雪菲告诉记者,目前舟山最为人熟知的马岙古文化遗址群,一般认为属于河姆渡晚期。

记者看到,解剖沟内,最显眼的古文物是几个黑色陶器,它们平躺在土地深处,仔细看,陶器表面的纹饰仍隐约可见。据考古人员介绍,这是一种夹炭陶材质的陶釜,类似于现在的瓦罐,是古代盛放各种物品的器皿。

陶釜旁,大小不一的黑色圆形痕迹,几乎遍布整个解剖沟底部,已由考古人员一一圈出标识。“这些黑色的圆形,是有机物长期分解后留下的痕迹,应该是木桩或者竹子之类,属于房屋构件的一部分。”朱雪菲介绍,河姆渡时期的建筑主要为干栏式房屋,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,大都为两层建筑,下层饲养动物和堆放杂物,上层住人,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。

“通过对土层、器物的材质和造型纹饰的分析比对,我们推测这里的最下层,属于距今6000到6500年的河姆渡早期偏晚阶段,可能是截至目前发现的舟山最早人类活动遗址。从遗址的面积和房屋痕迹推测,这里应该是一个小型村落。”朱雪菲说。

■新的考古发现为舟山河姆渡文化提供有力证据

这次考古勘探,调查队共发现二十余件河姆渡时期的文物,包括较为完整的一些陶器和石器。

朱雪菲拿起一块红色的陶片给记者看,上面有一圈一圈的纹饰,这是河姆渡文化中常见的弦纹。一块从陶器上剥离下来的土块上,有着凹凸的纹路,证明陶器表面原本具有绳纹,这也属于河姆渡文化中的典型装饰。

“这次发现的一些器具和陶片,具有相当典型的河姆渡文化风格,再一次为舟山曾经存在河姆渡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。”朱雪菲介绍,遗址中较晚阶段的河姆渡文物里,还存在同期另一种文化——马家浜文化的风格特点。

在这片遗址出土的一块红色的圆形陶片,据推测是“陶豆”的底座部分,这是一种古代用于盛放食物的陶器,属于马家浜文化中常见的样式。另一块中空的管状陶片“牛鼻孔”,也是马家浜文物中常见的器耳。

“从河姆渡文化遗址的考古成果分析,可推断出在五六千年前,舟山就已经和大陆有着密切的往来。”朱雪菲感慨道,在几千年前,当时人们只有类似于独木舟这样简陋的海上交通工具,很难想象他们经历的路途凶险,那些有决心、有勇气挑战大海、搏击风浪并最终完成迁徙的人,是一群了不起的先人。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