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 > 舟山之窗

从全国最大绿色石化基地看舟山油气全产业“链变”

时间:2022-11-22 来源:舟山日报 作者:

岱山县鱼山岛,曾是孤悬东海之上的偏远小岛,岛上常住人口仅500余人。如今这片土地上,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拔地而起,实现了“10年任务4年完成”的建设目标,已经诞生了舟山工业历史上首个千亿级产值企业,创造了令人惊叹的“鱼山速度”。

全国最大、单体全球前列的绿色石化基地,全球最大的乙烯裂解装置……“世界第一”“全国第一”,在绿色石化基地成了高频词。它的出现,让多种关键石化产品的价格话语权被全球厂商掌握的状况开始改变。

放眼未来,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为中心,一条集炼油、化工、高端新材料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正在延伸,预计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6000亿元。

悬水小岛如何崛起“世界级工厂”

下了鱼山大桥,行驶在新时代大道上,路过一座座储罐、高塔,眼前仍是望不到边的“钢筋铁骨”。

昔日小岛已变成了一座产业城,总投资超2000亿元的浙石化4000万吨/年炼化一体化项目,是迄今全国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。

时间倒流至2014年,石化基地炼化一体化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后,舟山率先推门而入,绿色石化基地项目应运而生。

一座体量巨大的“世界级工厂”,在交通不便、物资贫乏的海岛上快速崛起。

一声开山炮响,唤醒了小岛:南防波堤、一期围填海工程、西北防波堤等相继开工,一艘艘船装来一辆辆车及一支支工程队,来自五湖四海的生面孔越聚越多。8万余名建设者加入行列,爆破声、打桩声、车辆轰鸣声交织缭绕。

建设过程中,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创造了多个“第一”:建成全国最大苯乙烯蒸汽过热炉、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空分设备整体冷箱;投用了世界施工难度最大、穿越长度最长的跨海定向钻;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的3000吨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,是迄今世界单台重量最大的锻焊结构加氢反应器;炼油环节中,380万吨/年重整装置是目前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重整装置。

站在鱼山观景平台远眺,一座座大型石油炼化设施鳞次栉比,原油、石化产品运输码头一字排开,全球最高最大的火炬塔群昼夜不息。

能源与环境和谐共生,在炼化塔林之间生动演绎。火炬塔架里面熊熊烈火燃烧,可周边却没有刺鼻气味。

一期项目中,环保总投入近152亿元,做到了“油不落地、气不上天”;生产厂区使用脱硫清洁燃料,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。二期项目中,使用了浆态床渣油加氢技术,在全球石化领域实现颠覆性改变。

与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隔海相望,如今的岱山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正酣。这是岱山深挖国家战略叠加赋能、产业集聚抱团优势的关键一招。占地约2.67平方公里的产业园,已成为业内的“香饽饽”,吸引数十家企业扎堆布局。

舟山油气全产业链发展活力激荡

从悬水小岛到“世界级工厂”,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崛起,是舟山“无中生油”“聚气发展”的一个生动剪影。

优越的地理区位,造就了舟山独特的发展优势。2017年4月1日,中国(浙江)自由贸易试验区(以下简称浙江自贸区)正式挂牌,实施范围119.95平方公里,全部位于舟山。

至此,作为浙江自贸区的“发源地”,舟山片区围绕“服务国家能源安全,提高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能力”这条主线,发挥舟山港口、岸线资源和产业特色优势,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,全力推进“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”建设。

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,油气全产业链的发展脚步清晰有力。

从空中俯瞰舟山,一座座巨大的油气储罐“镶嵌”在千岛大地上,蔚为壮观。新奥LNG项目建成投运,累计实现LNG接收能力1000万吨/年,占全省50%以上。致力打造全国最大的能源保障基地,舟山全力推动一批重大油气储运项目建设,累计形成油气储存能力3400万立方米。

不产一滴油的舟山,却敢于“无中生油”。大力推动油气全产业链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,打通原油进口、成品油出口、保税油加注等关键环节,舟山片区在全国率先获批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赋权政策,集聚国有、民营、外资等各类油气企业10000余家,构筑全国最活跃的油气产业发展高地。

积极发展油气进出口贸易,深化与上期所“期现合作”,打造区域能源贸易消费结算中心。2021年,舟山港年油气吞吐量达到1.32亿吨,跃升全国第一大油气贸易港,累计实现油气贸易额19033亿元,年均增长83%。

今年8月的最后一天,又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:舟山跃居全球第五大加油港。

以保税船燃料油为突破口,舟山定标打造东北亚保税船用燃料加注中心,自2017年以来,保税船燃加注量实现年均32%的快速增长。去年,舟山港域保税船燃加注量达552万吨,未来三至五年,舟山港域计划把加注量增加到1000万吨。